引言
- 2020年對於很多人來説是充滿挑戰的一年。世界各地的各項活動因疫情及出入境管制而需要取消。香港特別行政區律政司迎難而上,勇於面對挑戰;堅持盡量正常運作。在此背景下,律政司選擇以創新的方式,並於2020年11月2到6日首次以綫上方式舉行香港法律周2020,成功突破地域界限,無遠弗屆,吸引了海内外一眾法律及爭議解決專業人員、專家學者和社會人士等觀看,並就一系列有關法治、法律及爭議解決的重要議題進行交流。
- 於11月2日的香港法律周2020開幕暨香港法律樞紐開幕及「願景2030 — 聚焦法治」正式啟動儀式更獲香港多間電視及媒體轉播,吸引了超過四萬八千人在當天觀看。香港法律周2020包含了一系列精彩活動,探討了多個就法律及爭議解決方面的不同議題,亦向國際社會展示香港在提供法律、促成交易及爭議解決服務的實力,受到了海内外專業人士以至是香港社會大衆的正面評價。
「願景2030 — 聚焦法治」
- 法治是一個社會成功的重要元素。國家主席習近平强調要以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指導,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1。作爲香港社會的核心價值,法治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賴以成功的基石。香港的法治水平享譽國際,根據「世界正義工程」公布的《2020年法治指數》,香港連續第5年排名全球16位,並在東亞及太平洋地區維持排名第5位。
- 國家《憲法》是《基本法》和「一國兩制」的根本,在《基本法》所定「一國兩制」的原則下,香港享有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亦成為國家內唯一的普通法司法管轄區。2020年為《基本法》頒布三十周年,律政司也選擇了在這具紀念性的一年,於香港法律周2020開幕時舉行「願景2030 — 聚焦法治」的啟動儀式。
- 「願景2030」計劃的概念源自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2030議程》)。《2030議程》是為人類、地球與繁榮制訂的行動計畫,旨在加強世界和平與自由,並為全球創造更美好和更可持續的未來勾劃藍圖。聯合國全體成員國在2015年通過《議程》及其下的17項目標,以應對全球面對的挑戰,包括貧窮、不平等、氣候變化、環境惡化、和平及司法公正等。該17項目標互有關連,而法治是成功落實各項目標的重要根基。「願景2030」計劃的構思正是配合當中的目標16:「創建和平與包容的社會以促進可持續發展;讓所有人都有平等訴諸司法的機會;以及在各層面建立有效、負責任和包容的機構」;特別是當中的具體目標16.3:「促進國家與國際的法則,確保每個人都有公平的司法管道。」及16.5:「 大幅減少各種形式的貪污賄賂。」。
- 「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一路堅持「三共」即「共商,共建,共用」及「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以及民心相通」原則。「一帶一路」倡議無論在理念、目標和舉措上,均與《2030議程》高度契合,亦跟《2030議程》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相輔相成,形成了有效的對接,並為《2030議程》提供新助力。《2030議程》跟我國所堅持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亦高度一致,彼此都是致力推動全球各界攜手共同解決人類面臨的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方面的發展問題,兩者均堅定不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於2019年4月27日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更提到要把支持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對接國際普遍認可的規則、標準和最佳實踐,統籌推進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環境保護,讓各國從中受益,實現共同發展2。
-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年9月21日舉行的聯合國成立75周年紀念高峰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建議,聯合國應該在這四個方面發揮作用:一是主持公道、二是厲行法治、三是促進合作、四是聚焦行動。這四項建議的精粹與「願景2030」計劃的初心高度吻合,一致强調尊重法治、維護法治、共同合作和聚焦發展,以達致法治公義及可持續發展。
- 「願景2030 — 聚焦法治」為一項跨越十年具前瞻性的計劃,彰顯了律政司致力透過與各方持份者進行協作、交流互鑒以及增强能力建設去探討法治的各個元素,推廣對法治的正確理解和認識,從而在本地以至國際層面促進共融、公平和以規則為本的法治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律政司亦會致力落實「法治公義,普惠共享」的願景,透過以有力、高效和公平的方式處理司法事務,以及具策略性的法律政策,促進法治和司法公義,以達至普惠包容的可持續發展。律政司本著的任務和目標是無分界限地為各界人士和各行各業提供平等的機會,利便他們尋求司法公正,從而在區內外推展「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著眼於創建和平與普惠包容的社會以促進可持續發展,讓所有人都能享有法治和公義。
- 由本地及國際知名學者、專家、法學權威以及政要等組成的「願景2030 — 聚焦法治」專責小組已經順利透過網上方式進行了兩次會議。由律政司司長作爲主席的「願景2030 — 聚焦法治」專責小組委員包括:Olufunke ADEKOYA 女士(世界銀行集團制裁委員會委員)、Makhdoom ALI KHAN 先生(前巴基斯坦司法部部長)、夏正民先生(香港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前非常任法官)、早川吉尚教授(日本立教大學法學教授)、Aigoul KENJEBAYEVA 女士(哈薩克斯坦律師協會理事會主席、哈薩克大成律師事務所合夥人)3、劉大群法官(刑事法庭餘留事項國際處理機制法官)、Surakiart SATHIRATHAI教授(前泰國副總理、亞洲和平和解理事會主席)、Nico SCHRIJVER教授(荷蘭國務委員會委員、荷蘭萊頓大學國際公法教授)、蘇紹聰博士(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前香港律師會會長)、譚允芝女士(資深大律師、前香港大律師公會主席)、Albert Jan van den Berg 教授(國際商事仲裁理事會名譽主席)、Hans van Loon先生(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前秘書長)、薛捍勤法官(國際法院副院長)以及張月姣教授(前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上訴機構主席、清華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
- 在「願景2030 — 聚焦法治」計劃下,青年、律師及學者等持份者可透過與不同司法管轄區人士的專業交流、研究、能力建設及推廣活動等工作,讓香港社會加深認識正確法治概念及其實踐,促進國際法治發展,維護香港繁榮穩定及持續發展 。為落實「願景2030 — 聚焦法治」計劃,律政司已展開各項公眾教育和宣傳活動,並會於2020/21年度全面推行。舉例來說,今年年初律政司已透過「律政動畫廊」開展向普羅大眾推廣法治意識、於本學年為中小學學生制定法治教育計劃,及為專業人士編寫法律刊物,務求透過各項活動以互聯互通、賦能活動及增益提升,讓普羅大眾、年青人及專業人士加強對法治的認識及實踐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提升青少年的守法意識及培育法治精神,律政司將推出各項活動包括:「透過戲劇實踐法治」、「中學生法治研討班先導計劃」、「法治及《基本法》網上資源」及籌辦「《賦能起動》亞太區青少年促進法治交流計劃」等。就專業人士,律政司將適時推出「專業青年海外進修計劃」讓參與者能透過到海外交流擴闊視野、提升法治水平共同維護香港法治。律政司亦會繼續與相關持份者及機構討論以合作舉辦各項公眾教育和宣傳活動。
- 常言道:「婦女能頂半邊天。」新中國自成立以來,就把實現婦女解放、促進男女平等作爲基本國策之一。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69名婦女委員出席了會議,宋慶齡女士更在這次會議上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會議通過的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莊嚴宣佈,廢除束縛婦女的封建制度。自此以後,中國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均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從此開創了中國婦女解放的新時代。新中國成立之初,就從法律上規定了男女享有平等的選舉權、被選舉權和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新中國同時重視婦女教育問題,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便實現1600萬名婦女脫離文盲,成績斐然。我國憲法在1954年訂立時,該版本的第96條更寫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國家保護婦女的權利和利益,實行男女同工同酬,培養和選拔婦女幹部。我國婦女參加政府機構決策管理的人數不斷增加,據我理解,目前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新錄用公務員中的女性比例超過一半,地方新錄用公務員女性占比四成以上,成為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力量。我亦留意到内地司法機關女性比例顯著提升,2017年,女檢察官占檢察官總數的32.6%,比改革開放初期的1982年增長23.6%;女法官占法官總數的32.7%,比1982年提高21.7%。4
-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紀念北京世界婦女大會25周年高級別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世界的發展需要進入更加平等、包容、可持續的軌道,婦女事業是衡量的重要尺規。保障婦女權益必須上升為國家意志;並要讓性別平等落到實處。爲了配合國家就推動兩性平等、維護婦女權益方面的舉措,律政司來年亦會舉辦不同研討會及活動維護婦女權益,並在香港社會推動性別平等,鞏固其作爲香港其中之一個核心價值。
香港法律樞紐
- 香港擁有悠久深厚的普通法傳統,法律制度不但成熟及透明度高,而且公平可靠,在國際排名中表現優異。國家對香港的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方面的發展高度重視,例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便明確提出要將香港建設為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為反映香港對法治及與法律相關服務的重視和肯定,以及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亞太區國際法律、促成交易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地位,特區政府將前中區政府合署(屬一級歷史建築,現稱律政中心)西座和交易廣場二期的部分地方及屬法定古蹟的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提供予超過20家本地、地區性及國際性法律相關組織使用。連同律政司設於前中區政府合署中座、東座和部分西座的辦公室,一併被打造成為香港商業中心區域的國際法律樞紐。當中,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將作爲國際法中心,並吸收本地、區域以至是國際性的機構在内設置辦公地點,務求實現相互交流協作。另外,交易廣場二期的部分地方將作爲國際爭議解決中心,專供不同的國際爭議解決機構落戶。最後,前中區政府合署西座將作爲本地以及區域性的法律及爭議解決相關組織的重要基地。香港法律樞紐已於香港法律周2020期間正式開幕,已進駐並開設辦公室的包括:海牙國際私法會議亞太區域辦事處、律政司與聯合國貿法會合作項目辦公室、亞洲國際法律研究院、香港國際仲裁中心、一邦國際網上仲調中心有限公司(“eBRAM中心”)等;充分反映了香港作爲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地位。
- 我期望,透過打造香港法律樞紐,將有利於不同本地、地區性及國際性法律相關組織的交流互動,發揮協作精神,創造協調效應,共同為國際法治出力。
香港法律周2020活動回顧
- 正如上文所説,今年香港法律周包含了一系列精彩活動,探討了多個就法律及爭議解決方面的不同議題;包括主題為「邁向2030年:法治行動之年」的首届法治大會、第14屆年度仲裁會議、第二屆香港調解講座、司法機構區域法院案件和解會議試驗計劃、體育爭議解決會議和2020年調解會議。
(i)首届法治大會 - 「邁向2030年:法治行動十年」
- 首届法治大會主要聚焦兩方面作探討:法律援助的加强以確保所有人都有平等訴諸司法的機會及司法人員的能力建設。我慶幸能夠邀請到不少在國際上的知名法律學者、法官、律師等分享他們就這兩方面的真知灼見。
- 香港的法律援助制度十分完善,對象包含非香港居民。同時,香港就刑事及民事案件的法律援助開支不設上限,為世界上少有。於2019/20年度,香港用於法律援助的開支便高達港幣11億3千3百8十多萬,而單是2019年香港便有超過16,000宗法律援助申請。這些數據反映出香港著重確保所有人都有平等訴諸司法的機會,講求普惠包容,利便不同人士尋求司法公正。
- 《基本法》對香港法官行使審判權不受任何干涉的原則作出了保證。《基本法》第80條規定,香港特區各級法院是香港特區的司法機關,行使香港特區的審判權,而第85條規定法院獨立行使此權力,不受任何干涉。
- 無論是本地,甚至是國際層面,司法人員均無可避免需要處理到一些牽涉複雜政治因素的司法案件,對司法人員來説是一個考驗。國際法院副院長薛捍勤法官就此作出分享,並提到就算一單案件涉及政治因素,國際法院也只會就其法律層面作出處理;這個做法亦跟香港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前非常任法官夏正民先生以往在本港審理案件時的做法一致。我相信這些寶貴的經驗分享能夠助力區内外司法界日後相關的能力建設。
(ii)第14屆年度仲裁會議
- 第14屆年度仲裁會議匯聚了一眾來自不同地方的年輕仲裁界精英探討國際仲裁的一些相關發展趨勢,其中包括了仲裁地約定、仲裁的適用法及在仲裁中委任專家及其中立性等問題。與會講者包括了學者及一衆資深律師。會議同時關注到對仲裁員的持續培訓及能力建設,例如對仲裁條款的寫作。
- 第14屆年度仲裁會議的舉辦方為擁有約5000名會員,並於1997年成立的國際商業模擬仲裁比賽舊生會(“舊生會”)。舊生會的成立是爲了推廣享譽全球的Willem C. Vis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Moot及 Willem C. Vis (East)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Moot這兩個姊妹國際模擬法庭比賽。其中,由韋思東方基金會舉辦的國際模擬法庭比賽Willem C Vis (East)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Moot從2003年成立至今已成功在香港舉辦了17 屆。我亦樂見韋思東方基金會進駐香港法律樞紐。
(iii)第二屆香港調解講座
- 今年是香港調解講座繼2019年第二次舉行。第二屆香港調解講座邀請到知名獨立國際調解員兼仲裁員Mark Appel先生進行演講,主題為《處於臨界點的投資者與東道國爭議調解》。講座深入討論了投資者與東道國爭議調解最近五年的全球發展,以及對該領域專有技術、最佳應用法、教育和培訓、國際條約、立法和機構規則倡議的影響。同時,我亦高興得到史密夫斐爾律師事務所聯合主辦第二屆調解講座。香港調解講座連續兩年在香港成功舉辦,跟律政司與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及亞洲國際法律研究院合辦的兩屆投資法及國際投資爭端調解技巧培訓課程(2018及2019年)相輔相成,發揮出協同效應。兩者均標志著香港在調解方面的能力建設在國際上達到領先地位。
(iv)司法機構區域法院案件和解會議試驗計劃
- 我亦樂見司法機構牽頭於香港法律周2020期間正式啓動區域法院案件和解會議試驗計劃。啓動當日邀請了法官、大律師及律師等分享相關看法和經驗,增加持份者對先導計劃的了解。可以預期該計劃在落實後,能夠使到區域法院的司法程序更爲有效,利便香港市民尋求司法公正。同時,先導計劃象徵著調解在香港的更深入應用,突顯香港在調解方面的成熟發展,有利於調解文化在香港深植民心。
(v)體育爭議解決會議
- 隨著 2020 年東京奧運會及 2022 年我國北京冬季奧運會的臨近,為使這些國際體育盛事能夠順暢舉行,一套健全、高效便捷的爭議解決機制必不可少。體育爭議解決會議探討了兩種體育爭議解決的主流手段:仲裁及調解,並深入探討了兩種手段的最新趨勢。雖然兩種手段比較,以仲裁在現今較爲流行;但體育調解卻可以提供一個快捷、具彈性和創意的爭議解決機制,使各方友善和解以達至雙贏局面。雖然體育調解似乎未被充分利用,但調解在解決體育爭議中的好處和重要性正逐漸被廣泛認識。我非常高興體育爭議解決會議匯聚了本地及國際上的法律及爭議解決界的權威、知名運動員及運動界人士,集思廣益,共商如何進一步在本地以至國際上推廣及發展體育爭議仲裁及調解。我同時對國際體育仲裁法庭對體育爭議解決會議的支持,並派出其調解服務主管作演講嘉賓表示感謝。
(vi)2020年調解會議
- 2020年調解會議的主題為「調解為先 超越所想」,匯聚了國際和本地的著名講者討論及交流一系列調解方面受到關注的議題,包括對聯合國調解公約適用性的深入討論,並探討其限制和例外情況所引申出對調解員面臨的挑戰、網上爭議解決的運用並介紹了香港律政司於今年6月推出了「新型冠狀病毒網上爭議解決計劃」、以及調解訟辯。
- 「新型冠狀病毒網上爭議解決計劃」由eBRAM中心提供線上爭議解決及相關服務,並讓爭議各方,以相宜的費用(各付港幣200元作登記費),透過以線上形式包括談判、調解及仲裁的多層爭議解決機制,嘗試把爭議解決。該計劃的成功落實有助加強香港的法律科技能力;同時反映出香港成熟運用科技作爲疫情防控手段之一。
- 調解會議順利舉行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突顯香港社會高度重視調解在香港的發展及應用,調解文化在香港深入民心;同時充分向外界展示香港作爲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領先地位。
展望將來
- 當今世界正遇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區內外局勢瞬息萬變。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更加增添了不穩定要素;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等重拾上漲勢頭,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世界更因此進入動盪變革期。儘管如此,律政司更加認爲要加緊本地法治教育,以推動香港社會對法治的正確認知;同時亦要加強對外推廣香港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以應對相關挑戰及抓緊相關機遇。具體來説,律政司將會積極研究在香港更好發展法律科技、鞏固香港於調解發展方面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發揮香港在推動投資調解及其相關的能力建設以及發展體育爭議解決服務等。
- 律政司將在2021年再接再勵,舉辦香港法律周2021, 其中活動將包括第四屆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亞太司法會議、第三届香港調解講座及其它重要的本地及國際法律盛事。我深信,在國家及中央政府一貫的支持下,香港可逆流而上,繼往開來,再譜寫輝煌篇章!
1 習近平: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第4期《求是》雜志,2019年2月16日出版
2 參見習近平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上的開幕辭(全文)
3 Aigoul KENJEBAYEVA女士已於2020年11月底離任「願景2030 — 聚焦法治」專責小組
4 平等 發展 共享:新中國 70年婦女事業的發展與進步( 2019年 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