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律政司副司長張國鈞博士今日(一月十日)在粵港澳大灣區法律與政策論壇2025: 大灣區之法治建設與治理的致辭全文:
丁春艷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副院長)、鄭煒教授(香港城市大學校公共事務與法律中心主任)、朱教授(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公法與人權論壇主任)、鍾局長(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法律事務局局長鍾頴儀)、各位學者、朋友:
大家好! 非常高興出席以「大灣區之法治建設與治理」為主題的粵港澳大灣區法律與政策論壇。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點戰略,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也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因此香港特區一直積極主動參與灣區建設,致力整合優質資源,深化協同發展,並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最近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指出,截至二○二三年底,大灣區經濟總量已突破1.92萬億美元,超越紐約灣區的1.8萬億美元和三藩市灣區的1.38萬億美元,與東京灣區並肩而立,登頂全球灣區第一梯隊。香港特區把握灣區的發展機遇,將為社會各界開拓發展新空間。
要建設好大灣區、用好大灣區「一國、兩制、三法域」的獨特優勢,區內的法治建設至關重要。去年四月,律政司已發布《粵港澳大灣區法治建設行動綱領》,闡述律政司就灣區法治建設的工作藍圖,確立了「三連、兩通、一灣區」的基本方針和發展路向。
根本政策目標
跟大家介紹律政司有關大灣區建設的最新政策措施之前,我先跟大家分享認為更有必要和大家分享我們的三個重要政策目標,分別是:
(一)豐富「一國、兩制、三法域」的實踐,融合灣區內不同制度之利,積極促成三法域銜接,並創建區內多元糾紛解決機制,演示中國式現代化的務實與創新;
(二)打造公平、透明以及可預期的法治環境,為灣區市場一體化和國際化提供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法治支撐,鞏固灣區作為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的重要角色;
(三)積極回應投資者、企業以及民生的需求,保障越見密切跨法域的經貿和民生往來,釋放灣區巨大的發展動能,示範高質量發展。
秉持這三個核心目標,律政司一直致力與各界持份者同心協力,推動區內機制對接、規則銜接、人才連接三方面的融通。現在讓我介紹幾項最新的重點措施。
訂立《粵港澳大灣區調解員名冊》
首先,我想分享目前灣區內規則對接的最佳示範措施。上月30日,粵港澳三地共同發佈了大灣區調解員名冊。
名冊是三地分別按照去年初共同通過的調解員資格標準評審出來。名冊的建立,對設立灣區調解機制的共同標準起了關鍵的示範作用,同時實現了調解領域的協同法治建設的一項突破:三地首先通過共同標準,然後各自落實並協調,達致灣區標準軟聯通。
接下來,我們爭取在今年內建立大灣區仲裁員名冊。
擴展「港資港法」以及「港資港仲裁」
第二項措施也是推動灣區規則對接的重要抓手。去年十月,經修訂的CEPA服務貿易協議,首次加入支持擴展「港資港法」以及「港資港仲裁」作為便利措施。
最新修訂的CEPA協議將會擴展這兩項措施的適用範圍:
(一)「港資港法」將由深圳前海合作區擴展至大灣區試點城市,具體試點城市正等待內地進一步指定。
(二)「港資港仲裁」則將會擴展至灣區內地九市註冊的港資企業。
律政司將爭取並配合內地相關部委,儘快落實擴展這兩項措施。
培養涉外法律人才
第三項措施是關於人才。律政司去年十一月啟動成立「香港國際法律人才培訓學院」,對接國家涉外法律人才的需求,發揮香港國際化和普通法的制度優勢,為國家以至其他地區培養涉外法律人才。
剛剛在星期一,我們迎來首個培訓項目,為內地法官舉辦實務研修班,內容涵蓋香港普通法制度的特色,兩地法官和律師角色的異同,還聚焦討論常見的跨境民商事爭議課題。
結語
律政司會守正創新,齊改革、同發展,也會支持灣區法院、仲調機構及業界在前沿的實踐。同時,三地專家學者的研究,也是灣區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例如,探索透過協同立法等舉措,求同化異,協同發展這等意義深遠的課題,就更需要專家學者一起貢獻智慧和力量。
這次論壇提供了一個高質量平台,讓大家回顧與前瞻灣區的發展願景及脈絡,探索優化區域治理的路徑,集思廣益。
最後,我衷心祝願論壇完滿成功,大家收穫豐碩。謝謝。
完
2025年1月10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