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律政司司長林定國資深大律師今日(四月十二日)在「國家安全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研討會暨國安教育多媒體設計比賽頒獎禮的致辭全文:
尊敬的黃友嘉主席(香港教育大學校董會主席)、李子建校長(香港教育大學校長)、李慧琼博士(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各位校長、老師、同學,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大家早安。我十分高興出席今日由香港教育大學與油尖旺民政事務處及油尖旺區校長會合辦的「國家安全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研討會暨國安教育多媒體設計比賽頒獎禮。
今天的活動舉辦得十分合時,因為眾所周知,三日後的四月十五日便是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特區政府正在聯同社會各界,舉辦各式各樣的國家安全教育推廣活動。
我知道這次的國安教育多媒體設計比賽是在今年一月至三月舉行,旨在透過數碼攝影、短講及填色等形式,提高油尖旺區內各中學、小學及幼稚園學生、家長及老師的國家安全意識。十分鼓舞本次比賽獲得各界熱烈支持,主辦方收到來自超過200名參與者以多個國家安全重點領域,包括文化安全、網絡安全、生態安全、科技安全為主題的優秀作品,在此恭賀所有參賽者和得獎者;而稍後的「國家安全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研討會,不但邀請了重量級的嘉賓作為講者,也有校長、老師及地區導師分享經驗。我希望藉此機會,就這議題跟各位分享我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十分認同將國家安全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掛勾,兩者關係密切,我會形容它們是形影不離的「孖生兄弟」。正如我一直強調,國家安全教育不單是傳授有關維護國家安全,包括國家安全法律的相關知識,更重要是培養大家對維護國家安全,以及遵守國家安全法律的自覺性,而我深信,這種自覺性是會自自然然隨着愛國情懷而產生。所以,如果能夠做好愛國主義教育,我相信國家安全教育必定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那麼愛國主義教育的關鍵前提又是甚麼?我認為是建立和增強國民身分認同,換句話說,就是認識、接受、肯定自己是中國人這個身分,是中國和中華民族的其中一分子;在思想感情上與其他中國人有共鳴;認同中國和中華民族的信念、價值觀;對國家民族有歸屬感。我曾經說愛國精神能用八個字概括,就是「休戚與共、同喜同悲」,即是意識到國家民族的一切都與我們有密切關係,對國家民族的事情都會關心和上心。要培養這一份情懷,前提必然是首先認同自己是中國、中華民族的其中一分子。
我希望用一個簡單例子,展示國民身分認同、愛國主義,以及國家安全教育是如何息息相關。
一般而言,我們是通過宣揚中華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建立國民身分認同。中華傳統文化一向倡導和平共處:《論語》說 「和為貴」,「和衷共濟」、「求同存異」都是我們熟悉的成語;我們主張「講信修睦」、「親仁善鄰」,講究信用、與鄰邦友好和睦;還有這禮堂後面寫着的「天下為公」,世界大同正是我們追求的理想,全人類和平共處。這些中華文化蘊含源遠流長、優良崇高的價值觀,足以令我們身為中國人感到自豪,有助建立文化自信、培養愛國情懷。
大家必須注意,總體國家安全觀其實是汲取了包括我剛提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總體國家安全觀學習綱要》第九章題為「堅持推進國際共同安全」,指出要「尊重和保障每一個國家安全。安全應該是普遍的,不能一個國家安全而其他國家不安全……更不能犧牲別國安全謀求自身所謂絕對安全。安全應該是平等的……安全應該是包容的,應該恪守尊重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互不干涉內政等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尊重並照顧各方合理安全關切……要通過坦誠深入的對話溝通,增進戰略互信,減少互相猜疑,求同化異、和睦相處……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促安全。」
所以,我們維護國家安全採用的標準,不是絕對安全,而是相對安全。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亦解釋了在國家安全法律中,國家安全的定義。《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第四條引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第二條,即「國家安全是指國家政權、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對處於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大家應留意,所用的字眼是「相對處於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而非「絕對處於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
我選擇以上這個例子,除了希望嘗試解釋透過宣揚中華文化增強國民身分認同、愛國主義和國家安全教育為何是環環緊扣外,也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我希望帶出一個重要信息,就是我們推崇的愛國主義不是狹隘極端的民族主義、排外主義或孤立主義。我們當然應該以身為中國人而感到自豪、擁有民族自信,但絕不能認為必然比其他國家民族優越,必須尊重甚至學會欣賞其他國家民族的傳統文化、風俗習慣等,不隨意無故損害它們的合法合理利益,堅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點基本原則。我相信這些亦正是習近平主席提倡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的精髓。
這一點在今時今日「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尤其重要。香港擁有的獨特制度優勢,令我們成為現今國家內最自由開放的地方。我們的責任是更好地善用香港國際化的優勢,做好外聯內通、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從而為國家整體發展作出更大貢獻。要準確有效落實這項責任,我們必須懷有海納百川的胸襟,維持和鞏固開放、多元化社會,宣揚包容共濟、求同存異的精神。
在此時此刻,當有國家唯我獨尊,為了追求自身最大國家利益,泛化國家安全概念,無視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原則,採取單邊主義,不惜以霸道欺凌手段損害其他國家人民利益,我們作為在香港生活、面向世界的中國人,更應該顯示我們與他們不一樣,沉着應對,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不屈不撓的精神維護國家安全和合法權益,展現泱泱大國的風範。
我衷心希望大家,尤其教育界的朋友,在規劃國家安全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時,都會考慮嘗試包含上述元素和內容。最後,我祝願今日的活動及研討會圓滿成功,大家有一個愉快的周末,謝謝。
完
2025年4月12日(星期六)